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海南周刊 | 海南岛春季国际艺术展:“只此青绿”藏着千里江山 正文

海南周刊 | 海南岛春季国际艺术展:“只此青绿”藏着千里江山

2024-05-09 14:20:19 来源:君达头条作者:热点 点击:663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海南岛春季国际艺术展:“只此青绿”藏着千里江山

文\海南日报记者 昂颖

央视虎年春晚舞台,只此青绿一段古意盎然、海南海南雅致清丽的周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将青绿山水的岛春古朴之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引领观众步入充满现代意蕴的季国际艺江山中华美学殿堂,瞬时惊艳了观众。术展3月3日至6日,千里《只此青绿》二轮全国巡演首站在海南省歌舞剧院精彩亮相,只此青绿将一个中国古典传奇娓娓道来,海南海南拨动众多观众的周刊心弦。

《只此青绿》是岛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周莉亚、韩真继共同执导《永不消逝的季国际艺江山电波》《沙湾往事》等经典舞剧后,再次携手创作的术展又一部精品。作品讲述了一位故宫研究员“穿越”回北宋,千里以展卷人的只此青绿视角“窥”见王希孟的创作历程。

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舞台灯光暗下,舞者们融为一片青绿色的“山峦”,成为北宋少年天才画家王希孟笔下的“青绿山水”。

“青绿”舞段拿捏有致,凸显宋代美学的雅致感。

“青绿山水”是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的山水画。王希孟呕心沥血创作的《千里江山图》,以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千里江山的壮丽恢弘,一直以来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只此青绿》的用色正是提取于气韵生动的《千里江山图》。剧中频频出现青绿山水元素,让《千里江山图》那抹“青绿”深入人心,仿佛唤醒如诗如幻的无限江山。

“在创作《只此青绿》过程中,我们着意传统美学,不论是舞蹈编排,还是舞美、音乐、多媒体,都在追求这种审美的一致性。”《只此青绿》执行导演刘鑫表示,创作团队倾心探寻诗的写意、画的留白,力图以情感逻辑的推动,达到观演之间的精神共鸣。

“一段描写王希孟绘画遇到困难时的音乐,15分钟左右的乐曲写了16天。去年8月初,作曲吕亮坚持采用44人的双管编制乐队,来来回回录制了一周,其间反复调整、补录,再混音。”刘鑫经历了《只此青绿》音乐录制和合成的全过程,他表示,“要想在音乐方面不留遗憾,必须有十足的料。”

为了营造最佳舞台效果,创作团队更是费尽思量。舞台上,高高矮矮、起伏不定的半圆片形装置,伴随着往复旋转的舞台空间,在升升降降、开开合合、起起落落中形成各种视效。那转动不息的舞台仿若是镌刻着民族记忆的年轮,引领观者踏入时光的循环里,让舞者与画卷深度交融,也使整个舞剧赏心悦目。

“青绿”之中参悟匠心

舞台上,层次丰富的画境铺呈开来,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展卷人在月光下与王希孟四目相对;兢兢业业的故宫博物院文博工作者们与勤勉不辍的古代工匠们共同汇成一幅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

绘画人的呕心沥血、篆刻人精雕细琢,织绢人丝丝心血,磨石人访山研石,制笔人分毫细选,制墨人千锤百炼……《只此青绿》讲的不仅是画家的故事,更多篇幅给了织绢、制笔、制墨等普通人,他们没有在青史上留名,却都是《千里江山图》共同的“作者”。

《只此青绿》有一种大写意的魅力。

“《千里江山图》最大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大写意。王希孟在长卷中铺排的青绿节奏感,就如同舞蹈一般充满韵律。”韩真向海南日报记者谈及创作初衷时说,“望见《千里江山图》的第一眼,便撬动了我的创作欲望。因为这幅画所有的东西都在打动着我。”

山林雨幕之下,王希孟随性挥毫、酣畅起舞,而后席地而卧、听任风雨……在《只此青绿》中,王希孟的形象饱满丰富。然而,在史籍中,关于王希孟的记载却少之又少,只有《千里江山图》的77个字跋文。“题跋中说王希孟‘数以画献,未甚工’,我们相信他一定是历经了坎坷,才画成这幅画。于是,在整个《只此青绿》中,观众们看到了少年遭遇的挫折,也感受到了他的坚持与执着。”周莉亚说。

“我们渴望进入王希孟的时代,跟随着他,看他是如何作画的。展卷人就是一个这样的角色,以现代人的角度,与王希孟对话。为此,创作前期,我们用了近8个月的时间学习,重新去找人物之外的故事线。”周莉亚和她的团队发现,《千里江山图》不光出自少年王希孟的手,它还出自工艺人。“‘纸保千年,绢保八百。’所以,我们找到了两个维度,一个是创作维度,一个是它真正存在到现在的维度,这便是文物背后的工艺人和文博工作者。”

“我们就如同那些背着筐、跋山涉水寻可入画之石的工艺人一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探路。”在周莉亚和韩真眼中,《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更好的版本。

点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青绿”舞段拿捏有致,动静皆宜,强调宋代美学的雅致感,是全剧的点睛之笔。正如主演孟庆旸所说:“这个舞蹈不仅有柔美和谐,更有一种恢宏坦荡的气度,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

在该片段中,舞者身影绰约,好似在不断变化的重峦叠嶂中,踏水望月而来。这样的美妙画面离不开服装的巧妙设计。该剧服装设计阳东霖采用不同种类的棉麻布质,用石青与石绿作为底色,将手部的袖子叠搭在一起,犹如山峦起伏,同时将襦缠绕至腰间,用其层叠感形成了山峦层叠之势,仿若《千里江山图》中的层林群山,呈现出宋式美学的清雅境界。

《只此青绿》的服装制式,是翻阅大量宋代古画与文献后,忠实地回溯了宋代美学的特征和服饰样式。从女官大体通红的圆领袍,到翰林书院淡粉的意气风发,既在含蓄中展现出多彩多姿,又在裙袖间展露出宋代风采,潜移默化地营造着宋代开放包容、欣欣向荣的气象。

《只此青绿》的服装制式,忠实回溯宋代美学特征。

“既能体现宋代的气质,也要贯通当代人的感受”,《只此青绿》作曲吕亮正是带着这样一种使命,通过古筝、古琴、箫、笛子、琵琶等古典乐器,打磨出一支支配乐,将观众更生动地代入了宋代的青绿山水。“创作前,我也看了很多纪录片,比如制墨的过程,中间需要反复地捶打。于是,我把‘咚,咚,咚……’的声音采集下来,放在了音乐中。”

文化上的用心,在《只此青绿》中俯拾即是。“演出时使用的丝绢、毛笔、模具等几乎都是非遗传承人提供的真实物品,一道道繁琐且细致的工序得以在舞台上艺术化呈现。”刘鑫介绍,《千里江山图》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智慧凝结。北宋时期,织绢、制笔、制墨等工艺均发展到了高峰。而这些工艺的成果汇集在舞台上,以精妙的舞蹈语汇揭示出“大匠造物”“物以致用”智慧的古今传承,展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

丹青焕彩铺锦绣,咫尺千里舞江山。正是基于传统文学、视觉艺术、古典音乐等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只此青绿》通过对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度探索,实现不同艺术门类的相得益彰,让观众再次看到中国传统文博美学“出圈”,燃起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本版图片由演出方提供(昂颖)

作者:焦点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